【挽狂澜于既倒什么意思】“挽狂澜于既倒”是一个富有力量和象征意义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在危急关头采取果断措施,扭转局势,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。这个成语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《敬赠郑谏议十韵》:“为国忧民,救世济人;挽狂澜于既倒,扶大厦之将倾。”意思是:在大浪即将倾覆的时候,努力将其拉住,防止其彻底崩溃。
一、成语释义总结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 | 挽狂澜于既倒 |
| 出处 | 李商隐《敬赠郑谏议十韵》 |
| 字面意思 | 在狂暴的波涛即将倾覆时,设法挽救 |
| 引申含义 | 在危机中采取行动,扭转局势 |
| 使用场景 | 多用于赞扬英雄人物或重大决策的及时性与重要性 |
| 语法结构 | 动宾结构(动词+名词) |
二、详细解释
“挽”意为拉、拽,“狂澜”指的是巨大的波浪,比喻严重的危机或动荡局面,“既倒”表示已经倒下或即将倒下的状态。整个成语强调的是在事情已经发展到非常危险的地步时,仍然能够通过努力加以挽救,体现出一种不屈不挠、迎难而上的精神。
这一成语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境:
- 历史事件:如国家面临内乱或外敌入侵时,有志之士挺身而出,力挽狂澜。
- 个人事迹:某人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决定,避免了灾难性的后果。
- 文学作品:常出现在描写英雄主义或时代变革的作品中,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。
三、使用建议
1. 语境适配:该成语多用于正式或书面语中,适合在演讲、文章、评论等场合使用。
2. 搭配得当:可与“扶大厦之将倾”“力挽狂澜”等成语搭配使用,增强表达效果。
3. 避免滥用:由于其语气较为庄重,不宜用在日常口语或轻松场合中。
四、常见误用与辨析
| 成语 | 正确用法 | 常见误用 |
| 挽狂澜于既倒 | 在危机中挽救 | 用于形容日常小事(如考试失败后补救) |
| 力挽狂澜 | 强调努力挽回 | 误用为“挽回感情”“挽回损失”等泛化表达 |
| 扶大厦之将倾 | 强调拯救大局 | 与“挽狂澜于既倒”意义相近,但更强调“大厦”的象征意义 |
五、结语
“挽狂澜于既倒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。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勇于担当,积极应对,尽最大努力去改变不利局面。无论是在个人生活还是社会发展中,这种精神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