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侍郎是什么官】“侍郎”是中国古代官职名称,常见于汉、唐、宋、明、清等朝代。在不同历史时期,“侍郎”的职责和地位有所变化,但总体上属于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员。
一、
“侍郎”是古代朝廷中的一种中级官员,通常为各部的副长官,协助尚书处理政务。其职位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演变,如唐代设六部,每部设有侍郎;明清时期,侍郎多为尚书的副手,地位较高,有时甚至可代理尚书之职。在地方上,也有类似“侍郎”的官职,如“按察使”等,但职能有所不同。
二、表格:历代“侍郎”制度简表
| 朝代 | 官职名称 | 职责 | 等级 | 备注 |
| 汉代 | 尚书郎、侍郎 | 协助尚书处理文书事务 | 中下级 | 属于尚书台下属 |
| 唐代 | 六部侍郎(如吏部侍郎) | 协助尚书管理本部事务 | 中高级 | 各部设左右侍郎 |
| 宋代 | 六部侍郎 | 相同于唐代 | 中高级 | 逐渐成为实职 |
| 明代 | 六部侍郎 | 协助尚书处理政务 | 高级 | 有实权,常参与决策 |
| 清代 | 六部侍郎 | 协助尚书,分管具体事务 | 高级 | 与明代相似,但更强调满汉双职 |
三、结语
“侍郎”作为古代官职,在不同时期承担着不同的职责,但总体上是朝廷中重要的行政官员之一。了解“侍郎”的历史演变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官制的结构与运作方式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