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时时勤拂拭的拂拭是什么意思】“时时勤拂拭”这句话出自唐代禅宗六祖慧能的《坛经》,原文为: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。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”后来,神秀在《偈子》中写道:“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。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。”这句话表达了修行者应不断努力保持内心的清净与觉悟。
其中,“拂拭”一词,在此语境中并非字面意义的“擦拭”,而是比喻“去除杂念、保持清净”。也就是说,修行者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心性,防止外缘干扰,保持内心的纯净。
一、总结
“时时勤拂拭”的“拂拭”是一个佛教术语,象征着对内心清净的持续维护和修持。它强调的是修行过程中需要不断努力,避免心性被外界污染或堕落。
二、详细解释(表格形式)
| 词语 | 含义 | 在文中的含义 | 哲学背景 | 现代理解 |
| 拂拭 | 字面意思是“擦拭” | 比喻去除杂念、保持清净 | 佛教修行理念,强调“戒定慧”三学 | 现代可理解为自我反省、自我管理 |
| 时时 | 表示时间上的持续性 | 强调修行不是一时之事,而是一直要做的 | 佛教强调“恒常精进” | 日常生活中持续自律、坚持正念 |
| 勤 | 努力、勤奋 | 鼓励修行者积极进取 | 佛教提倡“精进”精神 | 工作生活中不断努力、不松懈 |
| 拂拭 | 重复出现,强调重要性 | 提醒修行者不可懈怠 | 佛教重视“持戒”与“修心” | 反思自我、保持良好习惯 |
三、延伸思考
“拂拭”不仅是佛教修行的一种方式,也可以引申到现代人的生活态度。每个人的心灵都像一面镜子,容易沾染灰尘——即烦恼、欲望、懒惰等。因此,我们需要“时时勤拂拭”,通过冥想、反思、学习等方式,不断净化心灵,提升自我。
这种思想不仅适用于宗教修行,也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管理与成长。
结语:
“时时勤拂拭”的“拂拭”虽为古语,但其内涵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。它提醒我们,无论身处何种环境,都要保持内心的清明与自律,不断修心、修德、修身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