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什么是告诉才处理的犯罪】在刑事法律中,有些犯罪行为并非由国家主动追究,而是需要受害人或特定人向司法机关提出“告诉”后,才能启动刑事诉讼程序。这类犯罪被称为“告诉才处理的犯罪”。了解这一概念对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。
一、
“告诉才处理的犯罪”是指根据法律规定,只有在被害人或其他法定权利人向公安机关、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提出控告(即“告诉”)之后,司法机关才会依法立案并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。如果被害人没有提出“告诉”,则不能对行为人进行刑事追诉。
这类犯罪通常涉及个人权益受到侵害,如侮辱、诽谤、虐待、侵占等,其社会危害性相对较小,且往往可以通过民事途径解决。因此,法律赋予被害人一定的选择权,是否追究犯罪由其自行决定。
二、表格展示
| 项目 | 内容 |
| 定义 | “告诉才处理的犯罪”是指必须由被害人或法定权利人提出告诉,司法机关才会立案追究的犯罪类型。 |
| 法律依据 |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98条及部分具体罪名的规定。 |
| 适用范围 | 主要包括:侮辱罪、诽谤罪、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、虐待罪、侵占罪等。 |
| 是否必须告诉 | 是,若未“告诉”,则不构成犯罪或无法追究刑事责任。 |
| 告诉的主体 | 一般为被害人本人;特殊情况下可由近亲属或法定代理人代为告诉。 |
| 告诉的时间限制 | 根据不同罪名,有不同的时间限制(如诽谤罪为6个月)。 |
| 不告诉的后果 | 司法机关不予立案,行为人不承担刑事责任。 |
| 与公诉案件的区别 | 公诉案件由国家检察机关提起,不需要被害人告诉;而告诉才处理的犯罪需被害人主动提出。 |
三、结语
“告诉才处理的犯罪”体现了我国刑法对个人权益的尊重与保护。对于此类犯罪,被害人应充分了解自己的权利,必要时及时向司法机关提出“告诉”,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。同时,也提醒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言行,避免无意中触犯相关法律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