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什么是solo】在学习和教育领域,SOLO(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)是一种用于评估学生思维层次的理论模型。它由澳大利亚教育心理学家克利福德·梅里尔(Biggs & Collis, 1982)提出,旨在帮助教师理解学生如何组织和处理知识。
SOLO分类法将学生的思维结构分为五个层次,从简单到复杂,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和整合能力。这一模型广泛应用于教学设计、课堂评价以及学生学习成果的分析中。
SOLO分类法的五个层次总结
| 层次 | 名称 | 描述 | 示例 |
| 1 | 前结构(Pre-structural) | 学生无法正确理解问题,回答与问题无关或不完整 | 回答“什么是太阳系?”时说“我看不到太阳” |
| 2 | 单点结构(Unistructural) | 学生只能识别一个相关点,但无法扩展或连接其他信息 | 回答“什么是太阳系?”时说“太阳系有八大行星” |
| 3 | 多点结构(Multistructural) | 学生能识别多个相关点,但这些点之间没有联系 | 回答“什么是太阳系?”时列举了“太阳、水星、金星、地球……”但没有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|
| 4 | 关联结构(Relational) | 学生能够将多个知识点联系起来,形成连贯的整体理解 | 回答“什么是太阳系?”时解释太阳是中心,行星围绕其运行,并提到引力作用 |
| 5 | 拓展抽象结构(Extended Abstract) | 学生不仅理解现有知识,还能将其推广到新情境或进行创造性思考 | 回答“什么是太阳系?”时不仅描述结构,还比较不同恒星系统的差异,并推测外星生命的可能性 |
SOLO的应用价值
SOLO模型不仅是评估学生思维水平的工具,更是教学改进的重要依据。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回答,判断其处于哪个思维层次,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。例如:
- 对于处于“前结构”的学生,需要先建立基本概念;
- 对于“单点结构”的学生,可以引导他们拓展知识点;
- 对于“多点结构”的学生,应帮助他们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;
- 对于“关联结构”的学生,鼓励他们深入分析;
- 对于“拓展抽象结构”的学生,则可提供更具挑战性的任务。
总结
SOLO是一种以学生思维发展为核心的评估工具,通过五个层次的划分,帮助教师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。它不仅适用于课堂教学,也适用于课程设计和学习评价,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参考模型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