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讫的古文意思】“讫”是一个在古文中较为常见的字,其含义丰富,常用于表示“结束、完毕、完成”等意思。在不同语境中,“讫”有时也带有“最终、终究”的意味。以下是对“讫”字在古文中的主要意义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展示其常见用法和出处。
一、
“讫”在古代汉语中,多用于表达“结束、完结”的概念。它既可以作动词,也可以作副词或名词使用,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来判断。在古文文献中,“讫”常与“终”、“毕”等字意思相近,但也有细微差别。
例如:“事已讫”意为事情已经结束;“书未讫”则表示书还未写完。此外,“讫”也可用于强调某种结果的必然性,如“功业不立,身死名讫”,意为功业不成,生命终结,名声也随之消逝。
在文学作品中,“讫”往往用来增强语言的庄重感和书面化色彩,因此在诗词、史书、奏章等正式文体中较为常见。
二、表格:讫的古文意思及用法
拼音 | 繁体 | 简体 | 古文意思 | 用法举例 | 出处 |
qì | 讫 | 讫 | 结束、完毕 | 事已讫 | 《汉书·食货志》 |
qì | 讫 | 讫 | 完成、达成 | 书未讫 |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 |
qì | 讫 | 讫 | 最终、终于 | 功业不立,身死名讫 |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 |
qì | 讫 | 讫 | 终了、终止 | 阴阳之术,至精微妙,非庸人所知,故世无传焉,虽有其书,皆亡失,或残缺不全,故不能讫 | 《抱朴子·内篇》 |
qì | 讫 | 讫 | 副词,表示“直到……为止” | 起于青萍之末,渐至于滔天,此风之始也。风起于青萍之末,而至于山陵,是风之终也。风之始也,不可见;风之终也,不可闻。然其势已成,不可止也。故曰:风之始也,不可见;风之终也,不可闻。虽有其形,不可得而见也;虽有其声,不可得而闻也。虽有其势,不可得而止也。故曰:风之终也,不可得而止也。 | 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 |
三、结语
“讫”作为一个具有浓厚古文色彩的字,在古代文献中用途广泛,尤其在表达“结束、完成”等概念时使用频繁。理解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,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古文内容。在现代写作中,虽然“讫”已较少使用,但在学术研究、古籍整理等领域仍具有重要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