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的原文及翻译】一、
“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”出自《资治通鉴·唐纪》,是唐太宗李世民在治理国家时提出的一种治国理念。这句话的意思是:在准备有所作为之前,要思考是否应该停止某些行为,以确保人民安居乐业。
这句话体现了古代帝王在决策时的审慎态度,强调了“知止”与“安人”的重要性。它不仅是一种政治智慧,也是一种道德修养,反映了儒家思想中“仁政”与“慎行”的核心价值。
为了更好地理解这句话,以下为原文与翻译的对照,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归纳整理。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中文原文 | 翻译 |
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| 在即将有所作为的时候,应当思考是否应该停止某些行动,以安定百姓。 |
三、深入解读
“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”强调的是在采取行动前的深思熟虑。这里的“作”指的是有所作为、发动政策或举措;“知止”则是指知道何时该停止,避免过度干预或冒进;“安人”则是让人民安定、生活无忧。
这一思想源于《尚书》中的“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”,强调适度与节制。唐太宗以此为治国之本,提醒自己和臣子,在推行新政或改革时,要考虑到百姓的承受能力,避免因急功近利而造成社会动荡。
四、现实意义
在现代管理、领导力以及个人决策中,“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”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:
- 决策前的审慎:在做出重大决定前,应充分考虑其影响,尤其是对相关群体的冲击。
- 平衡发展与稳定:在推动进步的同时,也要注意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。
- 以人为本:一切政策与行动都应以保障人民利益为核心。
五、结语
“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”不仅是古代帝王治国的重要原则,也是一条值得现代社会借鉴的智慧之道。它提醒我们,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,不应忽视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,唯有懂得“知止”,才能真正实现“安人”。
如需进一步探讨此句在历史或现代管理中的应用,可继续交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