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成语侧目而视的故事由来是什么】“侧目而视”是一个常用的成语,意思是用斜眼看人,表示对某人或某事感到轻视、不满或畏惧。这个成语出自古代文献,背后有一个具体的历史故事。
一、成语出处与含义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侧目而视 |
拼音 | cè mù ér shì |
出处 |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 |
含义 | 用斜眼看着,表示轻视、不满或畏惧 |
用法 | 多用于形容对他人态度冷淡、不屑或有敌意 |
近义词 | 鄙视、蔑视、不屑一顾 |
反义词 | 尊敬、仰慕、重视 |
二、成语故事由来
“侧目而视”最早出现在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中,讲述的是秦末乱世中,项羽与刘邦之间的权力斗争。
在项羽的势力逐渐壮大时,他的部下范增曾多次劝谏他不要轻信刘邦,但项羽不听。后来,刘邦在鸿门宴上逃脱,范增非常愤怒,说:“竖子不足与谋!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。”意思是说,刘邦这个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,将来夺取项王天下的一定是刘邦。
此后,范增对刘邦的态度变得非常冷淡,甚至“侧目而视”,也就是用斜眼看他,表现出极大的轻视和不满。
从此,“侧目而视”便成为形容对人轻视、不满的常用成语。
三、现代用法举例
- 他在会议上对同事的提议“侧目而视”,显得很不尊重。
- 老师看到学生作弊后,冷冷地“侧目而视”,心中充满失望。
四、总结
“侧目而视”源于《史记》中的历史故事,最初是表达对刘邦的轻视,后来演变为一个常见的成语,用来形容对他人的不满、不屑或敌意。它的使用范围广泛,既可以用于正式场合,也可以用于日常交流,具有较强的表达力和文化内涵。
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来源和演变,我们不仅能更好地掌握其用法,还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的语言魅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