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黄疸型乙型肝炎】黄疸型乙型肝炎是乙型肝炎的一种常见类型,主要表现为皮肤、巩膜等部位出现黄染现象。它是由于乙肝病毒(HBV)感染后,导致肝脏功能受损,胆红素代谢障碍,进而引发黄疸。该病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传染性,需引起重视。
一、概述
黄疸型乙型肝炎属于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之一,多见于感染初期或病情加重阶段。其典型症状包括黄疸、乏力、食欲减退、恶心呕吐等。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,但通过血液检查可发现肝功能异常。
二、病因与传播途径
项目 | 内容 |
病因 | 由乙型肝炎病毒(HBV)感染引起 |
传播途径 | 血液传播、母婴传播、性接触传播、医源性传播(如共用针具) |
三、临床表现
症状 | 描述 |
黄疸 | 皮肤、巩膜发黄,尿色加深 |
乏力 | 持续性疲劳感,休息后不易缓解 |
食欲减退 | 食欲下降,进食困难 |
恶心呕吐 | 常伴随上腹部不适 |
肝区疼痛 | 右上腹胀痛或隐痛 |
其他 |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发热、关节痛等非特异性症状 |
四、诊断方法
项目 | 方法 |
血液检查 | HBsAg、HBcAb、HBeAg等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 |
肝功能检查 | ALT、AST、总胆红素、直接胆红素等指标 |
影像学检查 | B超、CT等评估肝脏形态和结构 |
病毒载量检测 | HBV-DNA定量分析 |
五、治疗原则
类型 | 治疗方式 |
急性期 | 对症支持治疗为主,如保肝、退黄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|
慢性期 | 抗病毒治疗(如恩替卡韦、阿德福韦酯等),必要时联合免疫调节 |
并发症 | 针对肝硬化、肝衰竭等进行相应处理 |
六、预防措施
措施 | 内容 |
接种疫苗 | 推广乙肝疫苗接种,尤其是新生儿和高危人群 |
注意卫生 | 避免共用牙刷、剃须刀等个人用品 |
安全行为 | 避免不安全性行为,使用安全套 |
医疗防护 | 医务人员操作时做好防护,避免职业暴露 |
七、预后情况
大多数黄疸型乙型肝炎患者经过及时治疗,预后较好。但若未得到规范治疗,可能发展为慢性肝炎、肝硬化甚至肝癌。因此,早期发现、早期干预至关重要。
总结
黄疸型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肝脏疾病,主要表现为黄疸及其他肝功能异常症状。通过科学的诊断手段和合理的治疗方案,多数患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。同时,加强预防意识,提高公众对乙肝的认知水平,对于减少疾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