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天命之谓性】“天命之谓性”出自《中庸》第一章,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人性与天道关系的重要命题。这句话揭示了人性的本源来自天命,即人的本性是上天赋予的,具有天然的善性。本文将从其出处、含义、哲学背景及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呈现关键信息。
一、
“天命之谓性”是《中庸》开篇的第一句话,原文为:“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。”这句话表达了人性源自天命,遵循本性即是道,而修养此道则称为教育或教化。
在儒家思想中,“性”指的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质,而“天命”则是指自然法则或宇宙秩序。因此,“天命之谓性”强调人的本性是上天所赋予的,具有先天的善性,这种善性是道德行为的基础。
这一思想对后世儒家尤其是宋明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,如程朱理学便强调“性即理”,认为人性本善,与天理相通。
二、关键信息表格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中庸》第一章 |
原文 | “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。” |
含义 | 人的本性来自天命,遵循本性即是道,修养此道称为教化。 |
哲学背景 | 儒家思想中关于人性与天道的关系,强调人性本善。 |
关键概念 | 天命:自然法则或宇宙秩序;性:人的本性;道:行为准则;教:道德教育。 |
影响 | 对宋明理学影响深远,成为“性即理”思想的基础。 |
现实意义 | 强调人性本善,倡导顺应本性、修养德行,促进社会和谐。 |
三、结语
“天命之谓性”不仅是儒家哲学的核心命题之一,也为我们理解人性、道德与社会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。它提醒我们,人的本性源于天命,应以真诚之心去认识和实践自己的本性,从而达到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的理想境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