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敛声屏息是什么意思】“敛声屏息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人在紧张、害怕或极度专注时,不发出声音,甚至停止呼吸的状态。这个成语多用于描写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,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和表现力。
一、成语释义
词语 | 拼音 | 解释 |
敛声屏息 | liǎn shēng bǐng xī | 收敛声音,屏住呼吸。形容非常安静、紧张或专注的状态。 |
二、来源与用法
- 出处:该成语出自古代文学作品,常见于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境中。
- 使用场景:
- 描写人在紧张、恐惧时的表现;
- 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高度关注;
- 常用于小说、戏剧等文学作品中。
三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别 | 词语 |
近义词 | 一声不响、噤若寒蝉、屏气凝神 |
反义词 | 喋喋不休、大声喧哗、高声呼喊 |
四、例句解析
1. 例句:他站在台上,敛声屏息,生怕一个不小心就出错。
- 分析:这里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重要场合下的紧张情绪。
2. 例句:观众们敛声屏息地等待着比赛结果,气氛十分凝重。
- 分析:用于描绘集体氛围,突出紧张感。
五、总结
“敛声屏息”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强调的是人在某种情绪下的静默状态。它不仅用于描述生理上的安静,也常用于表达心理上的紧张或专注。在写作中使用此成语,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画面感,使读者更容易感受到场景中的氛围。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敛声屏息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,更是一种情感和状态的表达方式。在日常交流或文学创作中,合理运用这一成语,能够提升语言的感染力和深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