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滥觞的意思】“滥觞”是一个汉语词汇,常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中,意指事物的起源、开端或发源地。它最早出自《尚书·禹贡》:“导河积石,至于龙门,南至于华阴,东至于砥柱,又东至于孟津,又东至于洛汭,至于大伾。”后人引申为“滥觞”,表示河流的源头,引申义为事物的起始点。
一、总结
“滥觞”原意是指江河的源头,后来被引申为事物的开始或起源。在文学、历史、文化等领域中,“滥觞”常用来描述某种思想、文化、艺术或社会现象的最初萌芽阶段。该词具有浓厚的文化意味,常见于学术文章或文言文中。
二、详细解释
项目 | 内容 |
词义 | 原指江河的源头,引申为事物的起源或开端 |
出处 | 最早见于《尚书·禹贡》,后多用于文言文献 |
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,尤其在文学、历史、哲学等语境中 |
近义词 | 起源、发端、初萌、滥起 |
反义词 | 高潮、鼎盛、成熟、终结 |
文化意义 | 表示一种事物的初始状态,强调其发展过程的起点 |
使用场景 | 学术论文、历史研究、文学评论等 |
三、例子说明
- 例1:中国诗歌的滥觞可以追溯到《诗经》。
- 例2:西方哲学的滥觞源于古希腊。
- 例3:现代科技的滥觞可以归功于工业革命。
这些句子都使用了“滥觞”来强调某一领域或现象的最初发展阶段。
四、注意事项
1. “滥觞”属于较为文雅的词汇,日常口语中较少使用。
2. 使用时需注意上下文是否合适,避免误用。
3. 在写作中,可适当搭配“滥觞于”“滥觞于……”等结构,增强表达效果。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滥觞”不仅是一个词语,更是一种对事物发展起点的深刻认知。它承载着文化与历史的厚重感,是理解传统与现代关系的重要关键词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