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听而不闻的闻是什么意思】“听而不闻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出自《礼记·大学》:“耳目不为视听,而心不与之谋,是谓‘听而不闻’。”这个成语表面上看是“听了却像没听见一样”,但实际上它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意义。
一、成语解析
听而不闻,字面意思是“听到声音却没有真正听见”。但这里的“闻”并非指单纯的“听见”,而是指对声音的理解和反应。也就是说,虽然耳朵听到了声音,但内心并没有真正去理解或接受它。
这种状态通常出现在以下几种情况:
- 心不在焉:注意力不集中,虽然听到声音,但没有在意。
- 麻木迟钝:对某些信息已经习惯,不再有情绪或思维上的反应。
- 刻意忽视:明知其存在,但选择不去回应或接受。
二、“闻”的含义分析
词语 | 含义 | 在“听而不闻”中的具体解释 |
听 | 用耳朵接收声音 | 表示声音传入耳中 |
不 | 否定 | 表示没有真正接收到 |
闻 | 听见、理解、感知 | 表示内心的接受或反应 |
> 所以,“听而不闻”强调的是听觉与认知之间的脱节,即“听”了但“没听懂”或“没听进去”。
三、实际应用举例
场景 | 描述 | 是否属于“听而不闻” |
上课时老师讲话 | 学生一直在玩手机,老师说话他没听进去 | 是 |
家人多次提醒 | 有人反复叮嘱,对方却总是不放在心上 | 是 |
音乐会上观众鼓掌 | 有人只是跟着鼓掌,并未真正欣赏音乐 | 是 |
工作会议中发言 | 听众只关注自己的事,没注意他人讲话 | 是 |
老师批评学生 | 学生表面听着,其实心里不服气 | 是 |
四、总结
“听而不闻”不仅仅是生理意义上的“听不到”,更是一种心理和认知上的“忽略”。它反映了一个人在面对信息时的注意力缺失、情感冷漠或思维封闭。在生活中,我们应当避免“听而不闻”的状态,学会真正倾听、理解和思考。
文章小结:
- “听而不闻”中的“闻”是指内心的感知和理解,而非单纯的听觉。
- 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注意力不集中、忽视信息或拒绝接受现实的状态。
- 通过理解“听而不闻”的深层含义,可以帮助我们在生活中更加专注和理性地处理信息。